陈贤之当然都想要。
可是也不能直说。
当然,他心中也有了具体的想法。
在影片中,有一个细节。
那就是孟书娟的父亲贿赂另外一个日军,以及日军很多人都进行强抢的行为。
其实和人们想象中不同,日军的军饷水平并不算高,至少在太平洋战场上,他们的对手—美军,其军饷水平就远高于日本。
在二战爆发前夕,日军最底层士兵—教化兵的军饷仅有每月1日元,这个收入相当于什么水平?
连买半只鸡的价格都不够,当时日本一只活鸡的价格在3日元以上。
一个日军士兵只有在入伍后努力升级,达到一等兵的级别,才能拥有每月5日元的军饷。
但这时候的日军士兵依然不可能花一个月的军饷特意买一只鸡。
这也是日军入侵中国时经常去村民家里抢夺社畜家禽的原因,这些东西在他们国内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级食品。
不过,日本的军官和士兵军饷差距很大,即使是最低级的少尉,也拥有每月80日元的收入,是一等兵的十几倍之多。
可见,日军对底层士兵的态度就是把他们当做炮灰。
既然日军普通士兵的军饷水平并不高,那么他们为何会心甘情愿上战场,成为随意舍弃的炮灰呢?
这和日本当时执行的军国主义洗脑有密切关系。
19世纪60年代,日本通过学习欧美资本主义改革,实现了明治维新,国力大幅增强。
但明治维新的基础是建立在天皇制度上的,因此日本依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思想。
在进入20世纪后,日本在世界竞争中遭到欧美打压,国内经济逐渐恶化。
为了转移内部矛盾,日本开始走军国主义道路,用天皇的神圣性对国民进行洗脑,把他们规训为“皇国”的燃料。
当时日本每个小学都要悬挂天皇画像,并在晨读会上背诵对天皇的溢美之词。
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日本人,自然将天皇视作自己的信仰,也把自己异化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一部分。
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让日军的战斗意志更加坚定,还从历史中翻出了所谓的“武士道精神”,要求各级士兵学习古代武士的精神,“有生之荣,无死之辱”。
他们对于武力的迷信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,“为天皇献身”的口号是当时日军各部都不断强调的洗脑信条。
在这样的风气下,即使日军底层士兵的军饷很低,但他们也会在疯狂的大气氛下纷纷接受军国主义思想的“洗礼”,为了虚幻的武士道荣誉感作出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。
据历史材料记录,神风特攻队作为一种自杀式袭击方式,竟然被日军抢着加入,可见日本的军国主义洗脑的确相当有效。
日军凭借高效的军国主义洗脑,让底层士兵在精神上获得了战斗的动力,同时还节约了不少成本。
不过,这种做法只是权宜之计。
无论多高效的洗脑方式,如果底层士兵的基本欲望无法满足,那么军队士气的崩溃仍然是注定的结局。
因此,日军一方面执行严格的思想规训,另一方面则放松对底层士兵的约束,任由他们欺压侵略国的人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