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王妃把符画猛了499 > 第1733章 是邪门鬼(第1页)

第1733章 是邪门鬼(第1页)

金喜说的这些,是她几年前听到的一个最大的秘密。

她本来知道这样的秘密是绝对不能说出来的,当年那件事出了之后,太后就下了命令,谁要是说漏嘴,谁就别想见到明天的太阳。

当时她祖母也正在宫里,也是无意在不远处看到了,之后就把这事死死地捂在心里。

前几年她重病,卧床整月,可能是因为死亡前的恐惧,说了不少事,迷糊之下把这个秘密也说了出来。

当时是跟她爹娘在屋里说的,她在窗外听到了。

“那个时候太后以为珑妃命要。。。。。。

风卷黄沙,掠过边关哨塔,将那句未完成的“我们为什么要打仗”吹向东南。纸页翻飞,如一只受伤却不愿坠落的鸟,在月光下划出细长弧线。它越过荒原、跨过溪流,最终落在一座新筑学堂的窗台上,被一个六岁女童拾起。

她不识字,却记得昨夜母亲教她写的第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爹爹要走?”于是她把两张纸并排贴在墙上,用炭笔歪歪扭扭地描摹那行风中遗言。老师走进来时,看见满墙都是孩子笔下的“为什么”,有问天为何黑,有问米为何贵,还有人问:坏人当官,菩萨为什么不说话?

他怔住良久,转身取来鼓槌,在院中铜钟上重重一击??三声清响,传遍村落。这是守问书院的晨课号令:今日之学,始于疑问,终于思辨。

消息如野火燎原。不过半月,全国已有三百余所“守问亭”挂牌开讲,皆以阿川所经之地为起点,由曾受其鼓声感召者主持。有人讲述老妪递出的“我们还想问”,有人复述语林碑前万人齐诵《破妄》的壮景。而在京城太医院后巷一间陋室里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医正颤抖着展开一张泛黄药方。

那是二十年前沈念亲笔所书,夹在他当年被焚毁的《民疾录》残卷之中。药方表面写着“治失语症”,实则暗藏密文??以蜂蜡、朱砂、雷击木灰调制而成的特殊涂料,唯有遇热方显真形。老人将药方置于烛火之上,墨迹渐变,浮现出一行小字:

>“若有人能重启九脉,则以此涂鼓,可使无声者闻天地回音。”

老人泪流满面,喃喃道:“原来……你早就算到了这一天。”

他连夜赶工,依方调配材料,又托人将成品送往西北一处偏僻驿站??那里正是阿川南归途中必经之所。与此同时,朝廷派遣的“九脉巡查使”已陆续抵达各地脉点,勘测古道、修复管道。其中一支队伍深入南海渔村,发现陶哨阵列并非天然形成,而是依照某种古老声律排列,每支陶哨内壁都刻有一个名字,皆是百年前因言获罪而死者的姓名。

巡查使主官是一名年轻女子,原是渔家女,幼时因父亲私传禁诗被流放。她跪在沙滩上,逐一抚摸那些冰冷陶土,忽然听见海浪声中似有低语。她取出随身携带的蜂蜡鼓模型,轻轻敲击三下。刹那间,整片海岸的陶哨同时震鸣,音波交织成曲,正是《安魂调》第二章??这一段,史书早已失传。

“他们一直在等。”她哽咽道,“等一个人愿意听。”

千里之外,阿川正行至一处山谷。暮色四合,山风呼啸,忽见前方树林间闪烁微光。走近一看,竟是无数萤火虫盘旋于一棵枯树周围,构成一幅奇异图景:树干上浮现出半透明的文字,仿佛由光织就。

>“你还记得那个梦吗?”

>“蜂蜡鼓里的声音,从来不是别人给你的。”

>“是你自己心里的问题,在醒来。”

阿川驻足凝望,心头蓦然一震。他缓缓放下木箱,取出蜂蜡鼓,指尖轻抚鼓面。那一瞬,他竟“听”到了??不是耳朵听见,而是皮肤、骨骼、血液都在共鸣。一种久违的震动自胸腔升起,像种子破土,像冰河初融。

他不知道这是否就是“闻天地回音”,但他知道,有些东西正在体内苏醒。

次日清晨,一名旅人路过此地,惊见那棵枯树竟抽出嫩芽,而树下留有一封信,用炭笔写就,字迹稚拙却坚定:

>“我不再是传递问题的人了。”

>“我是第一个真正提问的人。”

>“我的问题是??我能不能听见?”

信旁还有一小罐红色膏体,标签上写着“请转交守问书院”。

数日后,这封信送达书院。院长亲自研磨药膏,将其均匀涂抹于新制蜂蜡鼓表面。当夜子时,她手持鼓槌,立于碑前,深吸一口气,轻轻一击。

鼓声未响,人心先颤。

一道金光自鼓心迸发,直冲云霄。语林碑应声而动,碑文流转重组,显现出一段从未记载的古训:

>“耳聋者可为言师,目盲者能作灯引。”

>“唯心不闭,万象皆通。”

更令人震惊的是,全国八处脉点在同一时刻感应到波动。西北石阵泉水沸腾,浮现新字:“答由问生”;南海陶哨自动排列成环,奏出《安魂调》终章;就连埋于沙中的骨笛,也在裴昭坟前微微颤动,仿佛回应某种召唤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