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崇儒,且留步罢。”
就在赖麻子与郑掌柜在茶楼里商议下一步的对策之际,小时雍坊的一间宅子大门被门子打开。
“督爷,您慢走。”
一个穿着道袍的年轻人,带着几个门子与家仆弯腰伸手,恭敬地将郑养性送到了门外。
此时已经到了点灯时分,几个家仆正搬着梯子将门上的灯笼一一点起,烛光当中,灯笼上的“周”字也愈发鲜亮。
这一处,正是周延儒的府邸,相送之人也是周延儒的胞弟周崇儒
国初时,此处宅子名为延陵会馆、又称常州会馆或武进会馆,是江南士子们进京应试的重要聚集地,不过到明末时已经破落不堪,在周延儒连中会元、状元入仕以后,与他算半个同乡的常州商人董心葵将此地盘了下来,并出资修葺,转手就送给了周延儒。
这是一个四进的院落,南临石虎胡同、北抵堂子胡同,在寸土寸金的京师当中占地颇广,甚至比郑养性的府邸还要大上一圈儿。
“督爷,咱们现在就去靖恭坊?”
随行的车夫扶着郑养性上了马车以后问道。
郑养性摇了摇头:“先找个地方,将带来的腊八粥温一温。”
车夫对着郑养性竖起大拇指笑道:“督爷,韩爷交上您可算是积了八辈子的福了。”
郑养性笑道:“你这马屁可倒是见长。”
车轮嘎吱嘎吱碾过青石板,今日是腊月初八,眼瞅着就要过年了,京师城外的女真蒙古大军,据传已经西行往良乡的方向去了,城中的百姓也借此机会稍稍松了一口气,街上的行人也比平时多了不少,许多穷苦人家都去各处寺庙排队领粥。
腊八粥起源于佛教“佛成道日”的施粥传统,宋代就已经流行,到了明代已经发展为“以五谷并诸谷煮为粥,相馈遗”的形式,代表亲友间的互相祝福。
而现在韩林在京师当中的亲友,唯一能够看到他的,只有郑养性了,这也是为什么车夫说韩林交了郑养性是他积福了。
车厢当中盘坐的郑养性两根拇指相互缠绕,闭着眼睛消化着新近打探来的消息。
自从腊月初一,将袁崇焕和韩林双双打入南北镇府大狱以后就宣布罢朝七日,除了首辅韩爌以外,就没有其他大臣见过皇上,初三日宫内传出皇二子生而即夭,群臣就更没有人敢明面上去触这一位的霉头了。
但在下面,朝堂当中却是一番波谲云诡、暗流涌动的景象。
从袁崇焕倒台开始,以王永光为首的阉党残余开始对东林党进行反击,而崇祯皇帝再次启用一大批阉人更让阉党备受鼓舞,风闻已经开始准备弹劾首辅韩爌、次辅钱龙锡等人。
别看郑养性平日里是一副纨绔的模样,但其实他的z治嗅觉十分敏锐,不然也不会当年去劝说自己的姑姑莫要封后,这才又保了郑家十几年的富贵。
这几日郑养性一直在为韩林的事奔走,不过他可不单单为了韩林。
如果单从身份来说,韩林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游击将军,在被宣大、辽东、保定所拱卫的京畿之地,根本就算不上什么。
虽然两个人有不错的交情,但也犯不上如此冒险去搭救一个被皇帝亲自拟旨下狱的“罪臣”。
毕竟,之前筹措送军粮一事,已经大大的全了两个人的情义。
至于什么两肋插刀、义贯日月,开什么玩笑,别说这样的人下场一般都不好,他郑养性也不是那样的人啊……
归根结底,是因为他的日子同样也不好过。
他可还记得,天启皇帝继位之初时,自己是何等的狼狈,御史温皋谟、太常寺少卿高攀龙、给事中罗尚忠等不断弹劾他,而王恭妃的侄子永宁伯王天瑞更是恨不得弄死他,甚至还联合了家奴去诬告他勾结女真首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