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上,姜闻首次提出“双轨制发行构想”:青年导演可选择两条路径??一条走国内常规审查通道,接受适度调整以换取上映机会;另一条则通过“华语青年导演国际孵化计划”直接送往三大电影节展映,赢得国际声誉后再以“海外获奖片”身份回归国内,享受绿色通道。
“这不是逃避,是迂回。”他说,“我们要学会利用规则缝隙,为更多作品争取生存空间。”
宁浩当场表态:“《疯狂的石头2》如果国内受阻,我就走国际展映路线。”
乌尔善点头:“《封神》第二部涉及宗教隐喻,我也考虑提前报备孵化计划。”
会议结束当晚,一份名为《关于建立国产艺术电影国际传播专项机制的建议书》被递交至中宣部文艺局。
署名者七人,首位正是姜闻。
半个月后,春节临近,《星际穿越》票房突破十八亿,成为中国影史首部达成此成就的科幻片。央视六套连续一周播放幕后纪录片,标题赫然写着:“从想象到现实??中国电影的飞跃”。
而在西南某小镇电影院,一场特殊的放映正在进行。
银幕上播放的,正是《锈河》的未删减版样片。台下坐着三十多名高中生,他们是当地支教老师组织的学生观影团。
影片结束,全场寂静。
一名女生举手提问:“导演叔叔,那个哥哥最后为什么要离开家乡?”
线上连线的王泉安沉默片刻,答道:“因为他必须走出去,才能让更多人看到那里发生的事。”
女孩低头擦了擦眼泪,“我会记住这部电影。等我考上大学,我要学新闻,去告诉全世界这些故事。”
那一刻,王泉安忽然明白,姜闻为何要坚持做青年扶持计划。
因为一部电影的命运,从来不只是票房或奖项,而是它能否在某个年轻人心中种下一颗种子??一颗关于真实、勇气与表达自由的种子。
正月十五元宵节,柏林电影节开幕前夕。
姜闻再次登上飞往德国的航班。临行前,他在机场接受了新华社专访。
记者问:“您认为当前中国电影最大的瓶颈是什么?”
他答:“不是技术,不是资本,而是对多元叙事的包容度。我们允许英雄拯救世界,是否也允许普通人讲述他们的痛苦?我们欢迎宏大史诗,是否也能接纳琐碎日常中的诗意?真正的文化自信,不在于统一口径,而在于百花齐放。”
飞机穿越云层,阳光洒进舷窗。
他打开平板,查看最新消息:
-《锈河》进入“亚洲新声”十强短名单;
-李睿的《冬眠》获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新人奖提名;
-中影宣布启动“青年导演绿色通道”,首批入选项目包含宁浩、文牧野等五人作品;
-教育部拟将“影视创作实践”纳入高校通识课程体系。
他笑了笑,靠向椅背。
十年前,他还在为一部毕业短片跑遍京城找投资人;
五年前,他第一次踏上戛纳红毯,被人称为“外来者”;
如今,他即将坐在柏林评审席中央,手握话语权,却仍在为他人铺路。
有人问他图什么。
他只记得那个雪夜,他在地下室剪《老枪》最后一场戏,房东催租敲门,他隔着门说:“再给我三天,这片子一定能成。”
三天后,片子成了,租也交了,但他从此立誓:若有朝一日掌权,绝不让下一个“姜闻”睡地下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