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>华娱之摄影系大导精校版 > 第725章 投了名单(第2页)

第725章 投了名单(第2页)

短短三天,播放量破亿,话题#锈河背后的城市#冲上热搜前三。有网友留言:“原来我们以为的过去,一直活在现在。”

中宣部文艺局再度召开紧急会议。这一次,态度明显转变。副局长在会上表态:“我们要区分艺术表达与政治立场。《锈河》虽然基调沉重,但恰恰体现了党和政府敢于直面历史问题的勇气。建议将其列为‘新时代现实主义精品工程’试点项目。”

消息传出,舆论哗然。有人嘲讽这是“事后追认式表扬”,也有人感慨“终于学会给真相让路”。

姜闻在柏林得知此事,只淡淡一笑:“他们不怕片子太真,怕的是没人看。一旦全世界都盯着,红线就会松一寸。”

评审工作进入最后阶段。在姜闻主持下,评审团对“亚洲新声”特别荣誉奖展开激烈讨论。有评委认为应颁给伊朗少女导演的《墙外》,因其突破性别禁锢;也有支持韩国环保题材《熔岸》者,称其视觉震撼力极强。

争论持续近两个小时。最终,姜闻发言:

“我们今天评选的,不只是技术或美学。而是哪部作品,真正拓展了电影的可能性边界。《锈河》做到了三件事:第一,它用胶片复活了一个即将消失的时代纹理;第二,它让普通人成为史诗主角,而非英雄或罪犯;第三,它证明即使在一个高度规训的环境中,依然有人选择诚实写作。这种勇气,本身就是一种美学革命。”

投票结果揭晓:《锈河》以六比三获得“亚洲新声”特别荣誉奖。

颁奖典礼当晚,王泉安通过远程连线站在大屏幕中央。他穿着洗旧的灰色毛衣,背景仍是那间顶层小屋。台下掌声如潮。

姜闻亲手将奖杯举起,面向镜头:“这个奖属于所有在黑暗中坚持点灯的人。你们拍下的每一帧画面,都是对未来中国的证词。”

回国航班上,姜闻翻阅手机新闻。一条快讯引起他的注意:教育部正式批复“影视创作实践”通识课程试点方案,首批覆盖三十所高校。其中,中国传媒大学已宣布开设“非虚构影像工作坊”,教材目录赫然列入《锈河》分镜手稿。

他轻轻合上手机,望向舷窗外的云海。

他知道,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一声惊雷,而是细雨无声。一部电影无法撼动体制,但它能改变一批人的眼睛。而这些人,终将成为新的光源。

一个月后,北京春寒料峭。王泉安收到一份特殊快递??来自西南小镇支教老师的信,附带一张照片。照片里,那群高中生正围着一台旧DV摄像机学习拍摄。黑板上写着一行粉笔字:“我们的故事,也要被看见。”

信中写道:“您上次说,必须走出去才能让更多人看到那里发生的事。现在,我们决定不出走了。我们要留下来拍,用镜头记录这片土地的真实模样。”

王泉安把信读了五遍,然后拨通姜闻电话:“我想拍第二部。”

“讲什么?”

“还是那座城。但这次,主角是一群孩子,拿着摄像机,试图重建他们的记忆。”

电话那头沉默片刻。

“投资我来想办法。”姜闻说,“这次不用八百万,八十万也行。只要你想拍,我就敢推。”

又过了两周,国家电影局官网发布新规:设立“青年艺术电影专项扶持基金”,每年遴选十部具备社会价值与美学探索性的作品,提供最高五百万元制作补贴,并承诺绿色通道送审。申报条件第一条写着:“鼓励呈现多元视角下的中国现实经验。”

文件末尾,评审委员会名单第一位,仍是姜闻。

某日清晨,王泉安照例去菜市场买豆腐。摊主认出他,笑着说:“您就是拍《锈河》的那个导演吧?我家儿子昨天写作文,题目是《我家乡的锈》,老师打了满分。”

他怔了一下,付完钱转身离开。走出几步,听见身后传来小孩的声音:“妈,我也要学拍电影。”

春风拂过胡同口,柳枝抽出嫩芽。

他抬头看天,阳光正好。

他知道,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。

曾经,导演是孤勇者,在体制缝隙中匍匐前行;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,真实不必藏匿,痛苦值得被讲述,废墟之上也能开出花来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